简单来说,这是国家为了推动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用尽心思挑选和培育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代表了国内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拥有国际竞争力,后续将获得国家政策技术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它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可想而知。
1 目前,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共有80个,其中2022年确定了45个,2024年又新增了35个 。
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无锡市物联网集群、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 。
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西安市航空集群、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沈阳市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集群 。
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宁波市绿色石化集群、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 。
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 。
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呼和浩特市乳制品集群、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 。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长春市汽车集群 。
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武汉宜昌光电子集群、深圳惠州超高清视频显示集群、上海苏州量子通信集群、上海杭州嘉兴智能传感器集群、长沙株洲湘潭
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集群、成都绵阳电子信息集群、广州深圳东莞人工智能集群 。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沈大鞍辽先进装备集群、徐连宿新能源装备集群、苏锡常海工装备集群、杭绍甬新能源装备集群、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合芜马高端装备集群、福厦泉智能装备集群、长沙株洲湘潭新能源装备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西安咸阳航空集群 。
辽鞍营镁基新材料集群、吉长松碳纤维集群、苏锡常纳米新材料集群、宁镇扬绿色石化集群、鲁东半岛先进化工集群、豫中先进材料集群、鄂黄黄先进材料集群、粤东粤西绿色石化集群、渝蓉绵先进材料集群 。
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长三角生物医药集群、鲁中生物医药集群 。
哈大齐新能源汽车集群、长三角新能源汽车集群、豫北新能源汽车集群 。 - 消费品领域: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鲁南现代高效农业集群 。
其实,它就像一张未来就业的藏宝图!每个集群背后都隐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随着芯片技术的快速的提升,未来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等有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肯定会持续增长;
高端装备领域的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不仅有中国中车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汇聚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对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里就是梦想的舞台。
接下来,咱们分领域详细看看这些产业集群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又有哪些高校值得推荐。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涵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专业。
深圳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力强劲,学科评估成绩优异;
此外,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标杆,在通信、计算机等专业领域也有不错的实力,与当地产业联系紧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上表现突出,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王牌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物联网感知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
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产业紧密相关,师资力量雄厚;
无锡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积极发展,立足当地产业需求 。
复旦大学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头羊,拥有顶尖的师资和科研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领域实力超群,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方面优势明显;
高端装备领域 涉及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
湖南工业大学在包装工程、机械工程专业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为产业提供包装技术和机械制造方面的人才;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铁路类高职院校,在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铁道通信信号等专业上实力强劲,是轨道交通装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同样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车辆等专业上有深厚的积淀,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输送了大量一线技术人才 。
湖南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是王牌专业,学科评估为A类,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智能化控制等方面成果丰硕;
中南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与工程机械产业紧密结合,在高性能材料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有深入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也为工程机械产业培养了不少应用型人才 。
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实力强劲,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国内顶尖,为航空集群提供了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虽然以电子信息为主,但在航空电子、雷达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有关专业为航空集群提供了电子技术支持;
西安航空学院作为以航空为特色的院校,在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等专业上,专注于培养航空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
新材料领域 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专业。
深圳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上发展迅速,在电池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有不少科研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在材料科学领域注重前沿研究,在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上有独特的技术和理念;
广东工业大学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与电池材料产业有一定的关联,为产业培养材料加工和应用方面的人才 。
苏州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等方面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南京理工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等专业上实力强劲,在纳米材料应用于军工和民用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苏州科技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持续不断的发展,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在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上有一定成果 。
常州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有一定特色,在新型碳材料的合成、改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江苏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为新型碳材料产业培养材料制备和加工方面的人才;
南京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强劲,在新型碳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上有突出贡献 。
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药学、医疗器械工程等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国内排名前列,在医疗器械研发、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方面成果显著;
复旦大学的药学、生物科学专业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药物研发、生物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药研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为生物医药集群增添了中医特色 。
中国药科大学作为药学领域的顶尖院校,在药物研发、制药工程等专业上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
苏州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上发展良好,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南京医科大学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与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紧密相关,为产业提供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支持 。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中医学等专业上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中医中药方面的专业人才;
江苏海洋大学在海洋药物研发、生物制药等专业上,依托海洋资源,为生物医药集群注入特色;
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专业上,利用发酵工程等技术,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生物制药方向提供技术支持 。
消费品领域 涵盖轻化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等专业。
温州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与电气产业紧密相关,为乐清电气集群培养电气技术人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上,注重实践教学,为当地电气企业输送一线技术工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上,为电气产业的零部件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乳品工程专业在乳制品加工、质量检验等方面实力强劲,为乳制品集群培养专业人才;
内蒙古工业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也与乳制品产业有一定的关联,为产业提供发酵技术、食品包装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与泛家居产业紧密结合,为家居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为泛家居产业的材料应用和制造工艺提供技术支持;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设计、包装策划与设计等专业上,为泛家居产业的产品包装和外观设计培养专业人才 。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涉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
同济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实力强劲,在汽车设计、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驾驶等方面成果丰硕;
上海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电控系统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汽车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上,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 。
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与汽车产业紧密结合,在汽车材料、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以汽车为特色的院校,在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上,为汽车集群培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为汽车产业的制造工艺和零部件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吉林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国内顶尖,在汽车设计、制造、动力系统等方面成果显著,为长春汽车集群提供了大量高端技术人才;
长春工业大学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为汽车产业的零部件制造和材料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长春理工大学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器技术、电控系统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
江苏数量最多,共14个集群,占总数的17.5%;广东和浙江各有8个集群;北京、河北、山东各有6个集群。
今年有6个省份实现零的突破,黑龙江、河南、甘肃各新增2个集群,云南、宁夏、新疆各新增1个集群。
从产业分布看,80个国家级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原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消费品、光伏等领域。
2022年公布的45个集群中,有9个为跨城市联合申报,2个为跨省份联合申报,跨区域集群占比约24%。
而今年的35个集群中,有18个为跨城市联合申报,8个为跨省份联合申报,跨区域集群占比高达74%。
目前,全国已有37个跨区域集群,包括27个跨城市集群和10个跨省份集群,占集群总数的46%。
江苏拥有6个跨区域集群,包括5个跨城市集群和1个跨省份集群 ;广东有5个跨城市集群;京津冀地区有5个跨省份集群。
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是一个以成都为核心区、德阳、绵阳、自贡、凉山为协同区的一体化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该集群在飞机与发动机整机、核心大部件、航电系统和机载设备、维修服务领域具有突出优势,集中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平台。集群集聚航天领域企业和事业单位超千家,探索出“小核心、大协作”的模式并得到国家认可和推广,在国内航空航天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尔滨航空集群以平房区为核心,拥有深厚的航空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作为全国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基地、重要的航空铝镁合金加工基地和航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哈尔滨航空集群聚集了108家产业核心配套企业,其中71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77家科研机构。哈尔滨拥有中航哈飞、航发东安两大央企,这两大主机厂的自主可控配套产品生产任务在区域本地外协配套率已达到90%以上。该集群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拥有国际权威适航当局认可的设计研发制造体系,并在复合材料设计与验证等多项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头羊。同时,哈尔滨航空集群积极扩大开放合作,与多个国家开展合作,推动产业新集聚,培育自身新优势。
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集聚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大飞机装机配套供应商,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900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该集群以其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工业基础和产品配套的完善性而著称,是大飞机产业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最强、工业基础最好、产品配套最完善的集群之一。该集群以长三角一市三省及江西省全域为实施范围,以上海临港新片区、江苏无锡、浙江杭州、安徽六安、江西南昌为核心承载区,目标是到2027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技术自主高地、核心产品供给高地、科技公司集聚高地,打造成为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在机体大部件、航空材料、零部件、关联装备等领域,浙江具备较强的配套能力,其中西子航空中标国产大飞机C919大型客机中机身(含中央翼)装配和零件制造工作包项目,是全国三家供应商中唯一的非公有制企业;华瑞航空是宽体客机C929机身复合材料大部件的初级供应商。此外,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还包括沥高复合、星箭航空、红狮宝盛等12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商飞合格供应商体系,并且有一批企业与波音、空客等建立了供应合作关系。
沈阳航空集群是依托沈阳在航空产业的传统优势,以沈飞、黎明、沈飞民机等龙头制造企业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研发支撑单位为核心,围绕“军民燃+低空经济”4大产业体系,构建形成的“双核一基地”空间布局的产业集群。沈阳被誉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多项空白。沈阳航空集群正抢滩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朝着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勇毅前行,力争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30年突破2500亿元。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由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共同建设的产业集群。该集群拥有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总装建造及配套规上企业约140家,主建船型本地配套率超过40%,并汇集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青岛海检集团等上下游企业超600家。集群初步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船东、船厂双赢共荣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青烟威三地在产业格局上“主业突出、功能互补”,其中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连续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烟台成为全世界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2022年,集群核心产业产值超800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20%,占全省比重超80%。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37%,居全国首位。
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中国重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和建设安全高效产业链为核心,以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为发展趋势,以远洋船舶和深海装备研制为重点。根据《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和绿色智能引领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重点造船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推动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高端船型设计、核心系统、核心部件的自主专利基本形成,新材料、机电设施、工业软件加快研发及应用,船用动力环节自主配套率达到90%以上。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产品,以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和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自主配套率提升到80%以上;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建造交付。智能船舶、重型破冰船、深海采矿装备、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及再气化装置等新型装备实现重大布局突破。
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是我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备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以中国一拖为龙头,关联企业300余家,年产值约600亿元、占全国约30%。集群大中型拖拉机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于行业第一,玉米、小麦等收获机产品处于行业领头羊。该集群集聚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1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0余家省部级创新平台,拥有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导、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60余项,整体科研实力国内领先。
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是由金华和台州联合打造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装备为核心,涵盖了园林机械、收获装备、茶叶机械、排灌机械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农业机械集聚区。该集群产业基础扎实,总产值超900亿元,拥有8个国际先进产品和20个国内领先产品,整体竞争实力位居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公司竞争优势突出,集聚了四方集团、星莱和、三锋等头部企业,并累计培育了1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上市企业和32家省“品字标”企业。创新要素富集,建有国家林草装备科创园、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担了3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并主导或参与制定了59个国家标准。开放能级领跑全国,建成行销196个国家的销售网络,2023年金台地区农机装备出口额达318.9亿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是由潍坊市牵头,联合临沂、日照等地形成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该集群以潍柴雷沃为核心,是国内产业顶级规模、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最强、产品体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智能农机集群。2023年,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的产值达到了1650亿元,占全国农机行业的四分之一,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集群内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数量居行业内全国第一。此外,集群还拥有行业内唯一的全系列动力总成、传动、液压、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以及耕、种、管、收、运、烘等全程机械化整机装备产品体系。集群内还建有全国唯一的智能农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唯一大马力农机装备传动系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发展定位为全球知名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高地、全国领先的安全应急装备创新策源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试验田、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创新示范区。集群发展重点包括围绕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城市安全等重点应用场景,推进安全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并构建起贯穿监测预警、安全防护、应急救援全产业链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体系。此外,集群还确定了核心区、重点区、支撑区的发展布局,包括石家庄、唐山、雄安新区等核心区域,以及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天津滨海新区、张家口、保定等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到2025年,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计划初步完善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提升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优势产品竞争力,并创建约10家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实施约30个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项目,形成代表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8年,该集群的产业实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企业竞争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和集群治理能力将大幅跃升,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机制更加顺畅,保障首都、拱卫国家安全能力明显地增强,全面助力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是湖南衡阳、长沙、株洲、湘潭四市联合打造的国内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最完善、科教资源最丰富、辐射带动效应最强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该集群汇聚了749家上下游企业,2023年实现盈利收入2045亿元,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集群在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产能方面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25%;轨道交通牵引变压器国内市场占有率50%;智能电表、功率半导体、布电线、高压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扁型电磁线、绝缘子的生产规模全球第一。据统计,目前集群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省部级平台161个;集群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约5%,累计培育出9个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和61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浙东工业母机集群集聚了2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023年实现产值近2800亿元,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该集群在工业母机领域被认为最有条件、最有希望冲击世界级的集群,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被誉为制造业的心脏。 浙东工业母机集群在全国每3台金属切削机床、每5台金属成形机床中,就有一台产自浙东地区,产业集聚度极高。 集群内部活跃着35家上市企业、13家单项冠军企业、1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德马吉森精机、津上精密机床等6家全球整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群还建设了全国首个数字控制机床产业大脑,率先实现产业链数字化治理和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主流产品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集群依托百亿级产业基金,加速中试验证基地、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四链融合”,加快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工业母机产业生态。
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是由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共同组成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该集群在工业母机领域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和雄厚的研发实力,集聚了秦川机床、星火机床等一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及宝鸡机床、渭河工模具、天水锻压、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等骨干企业。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涵盖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智能产线”和“市场服务”的较为完备的工业母机制造产业链。
沈大工业母机集群以沈阳、大连两市的产业协同为纽带,由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行业龙头引领,汇聚了专业化配套企业与高校院所。该集群以突破高端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卡脖子”技术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工业母机集群。目前,集群主导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沈阳作为“中国机床之乡”和“中国真空技术发源地”,产业基础雄厚,主导产品涵盖广泛,创新能力突出,拥有众多国家级人才与创新载体,更秉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构建全链条协同攻关体系,并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成绩斐然。
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立足工业仪器、科学仪器、专用仪器三大领域,聚焦工业控制、智能检测、物性测试、电子测量、智能传感、数字影像等六大方向。核心区内集聚了高端科技仪器相关企业700余家,培育了8家上市企业,产业总规模近400亿元。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的主导产品,如BMS芯片检测设备、力学试验设备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
青岛仪器仪表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和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产业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7%的高速增长。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在分析仪器、电子测试仪器等高端科学仪器及核心部件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集群在海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仪、离子色谱仪等细分领域国内领先。集群拥有8个国家级创新载体、22个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崂山实验室是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是国内新一代信创产业布局最为完整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集聚了3.3万余家优质企业,其中包括5000余家规上企业、80余家上市企业和50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集群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拥有麒麟、统信两大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90%,海光、飞腾和龙芯在党政、通信、金融等领域市场份额占比过半,联想集团连续多年占据全球PC市场份额第一,安擎AI服务器在交通、服务、公共事业行业销量位居第一,奇安信、360、启明星辰等6家企业稳居安全领域全国前十。
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是全国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该集群在设计、衬底、外延、器件、封装测试、专用设备、行业应用等领域优势互补、快速发展,形成了互相支撑、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目前,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制造工艺自主可控水平也不断增强。北京作为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以海淀、经开、顺义为重点区域,布局设计业和创新创业平台,工艺与制造创新平台及制造、装备、先进封装制造、特色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天津以设计业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打造国产CPU等关键产品竞争优势,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带动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协同,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河北重点发展通信网络、北斗导航、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工艺技术研发设计,核心装备与新型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并在石家庄、邯郸、保定、廊坊重点布局微波、MEMS器件、光电模块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集成电路用电子特气生产基地,太赫兹芯片,砷化镓单晶生产等。
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是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拥有13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北京市的60%,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淀区集聚了160余家具身智能创新企业,其中人形机器人企业近20家,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海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集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前沿理论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出台了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是由陕西省榆林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联合打造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集群位于中国核心区域的能源“金三角”,拥有3个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2个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和全国唯一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集群构筑了煤制油气、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及高端化工品、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氯碱化工、高性能纤维等多条产业链,形成了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煤基精细化学品、煤基新材料等各类产品,是全国现代煤化工领域产品体系最齐全的地区。2023年,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达到5218.4亿元。来源:网络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2022年,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建设了18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多家单项冠军企业和2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本文将对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重点集群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从区域分布来看,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四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2/3。
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共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广东,有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排在第三位的是浙江和湖南,均拥有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最多,为4家;广州、上海、长沙、东莞、佛山、成都、苏州、无锡等城市均有3家入选。
45个国家级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具体分布如下:
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共有30个集群,占2/3。这些集群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行业分布来看,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制造业集群数量达到26家,占比超过一半。
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的深圳,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48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多年稳居内地城市首位。深圳拥有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形成企业梯次结构,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超4100家,年产值千亿级企业5家,过百亿企业27家,五亿以上企业近400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1家,形成重点领军企业头雁领飞,众多细分龙头企业深耕细作的良好产业格局。从行业、产业结构来看,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网络通信、智能终端产值过万亿元,超高清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值超过千亿元,移动通讯基站、彩色电视机、手机等产品产业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3万家,拥有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国家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深圳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在全国动力电池产业中处于引领地位。目前,深圳先进电池材料集群已形成从关键材料生产、电池模组装备、锂电开发制造到电池回收再利用基本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闭环。截至2021年,产业集群已汇聚企业超过1200家,总产值超过5700亿元,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居全国首位,在A股上市的相关企业超过19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家。集群拥有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欣旺达在3C和模组等方面是全球领军企业,德方纳米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领跑者,贝特瑞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之一,新宙邦是国内主流的电解液厂家之一,星源材质则是隔膜市场的国内龙头,赢合科技、先导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锂电生产设备头部供应商,中兴新材、翔丰华、格林美等骨干企业也占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比克电池是集生活数码、新能源汽车、储能三大核心业务为一体的国际领先的新能源企业,雄韬股份已成为在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三大品类中全球领先的新型能源企业。
保定是中国输变电和新能源高端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素有“中国电谷”之称。近年来,保定市打造了“风光氢储输”完整产业链,智能电网控制技术世界领先,特高压变压器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领跑世界,国能联合动力低转速超大功率风电机组、巨型风电叶片研发生产能力国际一流,保定英利承建我国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项目,长城汽车成为首家进入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车企;保定市构建了“产学研用金”立体多元的创新链,建有国家能源局唯一光伏重点实验室、中国标委会唯一国家标准创新基地(光伏)、科技部光伏和风电等7个重点实验室,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25个省级创新平台;保定市形成了协作配套、开放联动的生态链,集群内企业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85%,百余家央企京企和科研院所在保定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发展平台。
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1.8%,是2018年的1.2倍。而智能移动终端是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主导细分产业,代表企业有华为、OPPO、vivo等一批龙头,全球每销售6台智能移动终端就有1台是东莞生产的,全国每销售3台智能移动终端就有1台是东莞生产的,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迅速配齐,成为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终端生产基地之一。2022年,OPPO、vivo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5,两品牌合计全球出货量达2亿台,占全球总出货量的六分之一,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此外,东莞集群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集群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超4.5万件,发明专利占比达85%,龙头企业OPPO连续三年跻身PCT申请量全球前十。
该集群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智能装备集聚区域,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激光与增材制造等广东省产业,支撑着广东省14万亿元工业生产体系,促进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基础核心产业。目前,该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846家、高新技术企业4503家,2021年完成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9%。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四地正联合打造的万亿级、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将培育百家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成为全球智能装备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策源地之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部署下,生命健康产业是京津冀地区主导产业之一,2021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约6264亿元,占全国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值比重约20.6%。该集群聚集了6291家生命健康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达963家、高新技术企业1289家、上市企业88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25家、独角兽企业16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形成覆盖生物药、化药、中药、医疗器械全产业板块、“研发技术—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流程的生命健康创新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重要集聚地和强大引擎。
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地区,上海集聚了超过1200家行业重点企业,汇聚了全国40%的产业人才,集聚了国内50%的行业创新资源,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约为3000亿元,同比增长20%。上海聚焦“全链发展+芯机联动”,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90纳米光刻机、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实现突破。在空间布局上,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呈现“一体两翼”空间布局,“一体”为浦东新区,一翼(南部)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一翼(北部)为嘉定区、徐汇区、普陀区、宝山区。
2021年,潍坊动力装备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4135亿元,占全国动力装备行业的35%;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8家、上市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6家、规模以上企业211家;重型发动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高档轮胎模具年销量全球第一,商用车轮毂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农业装备耕种收综合贡献度全国第一。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以内燃机为核心节点,形成了“基础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动力总成—整机(终端)—关键配套件”链式发展结构,打造了专业化的协作和配套链条,形成了以7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核心、17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315家上下游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链核心生态圈,集群本地配套率已超过50%。
南京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起步早、产业链条全、规模总量大、人才队伍壮、技术水平高、创新成果丰、企业实力强,是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基地、制造基地和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2021年,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主导产业产值全国占比超50%,位居全国第一。南京智能电网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其中,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市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变电站监控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目前,集群形成了以江宁区“中国(南京)智能电网谷”为主要载体,以江北新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两大发展片区的“一谷两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南瑞集团、国电南自、南高齿等一批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集群已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9大环节,初步形成“一谷两区”产业格局;集聚了1900多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36家,独角兽企业9家,瞪羚企业64家,拥有4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拥有专利2万多件,参与起草2000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技术发明奖。
青岛是中国高速动车的“始发地”。目前,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集聚企业26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86家,全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中车集团核心主机企业中车四方股份、阿尔斯通具备了年产高速动车组200列、城轨车辆1700辆、高档客车或内燃动车组300辆、检修高速动车组600列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在营高速动车组的50%,城轨地铁车辆占20%。当前,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作为以轨道交通为主要产业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生态。
截至2022年11月底,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581.19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385.16亿元,生物医药服务业营收196.03亿元;张江科学城共有药物管线个、占比超过一半,其中近40%是国际国内临床双报,凸显国际化、高质量创新特征。当前,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已形成五校、一所、五院、40多个中心,近百个公共服务平台和1700多家创新主体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集群;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近1/3将其研发布局在张江;集聚超过8万生物医药从业人员,拥有中国1/4的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院士。
全球安防看中国,中国安防看杭州。杭州是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全国数字安防产业的重要集聚地。2021年,杭州数字安防产业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20.8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市泛安防产业整体规模超6000亿元。其中,杭州视频监控产品DVR、NVR、摄像机等产销市场领先。集群拥有规上企业574家,上市和挂牌企业20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绿色制造企业9家;共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技术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7项;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43个、省级技术创新载体186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