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靠山,人们都以为韩国和美国的关系有多好,但是只是韩国单方面的在“臣服”美国,美国根本就没把韩国放在眼里。
9月5日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韩国在美国投资建厂的工人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美国人拷走了,而且还是像捆牲口一样给捆走了,这让韩国和李在明政府的颜面扫地。
让韩国人耻辱的一幕发生了,在美国的佐治亚州,直升机在天空飞过,地面上装甲车也在不停地徘徊,但是目标不是犯罪窝点,而是一家高科技电池制造工厂,这里是韩国现代汽车与LG公司的合资项目,是两国经济合作的象征,总投资额超过76亿美元。
但是在9月5日,它成了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高强度执法行动的地点,从现场视频和照片来看,一些平日里负责设备调试的技术人员,被戴上了手铐和脚镣,像重刑犯一样被押走,这次约有475名工人被当场拘留,其中约300人是韩国公民。
这个价值260亿美元的宏大项目瞬间陷入了停摆,这不单单是一次执法,更像是一场针对盟友投资的公开羞辱,这背后是韩国对美“赎买外交”策略的巨大投入。
巨额的投资承诺换来的却是自己同胞被戴上镣铐的画面,这让整个韩国社会感到强烈的愤怒,也让李在明政府“颜面尽失”,这事一出外交部连夜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外长赵贤东直言对此深切关注。
第一副部长朴允珠更是直接向美国副国务卿提出了正式交涉,对这种式的执法行动和相关视频的公开传播表示了遗憾,韩国方面强调,美国的行动必须确保韩国企业在美投资的经济活动和公民权益不受不公正的侵害,一场严重的外交争端已经爆发了。
那么美方给出的理由是什么?“疑似非法工作”这几个字揭开了一个全球制造业中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许多被拘留的韩国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法劳工,他们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是进行短期的设备调试和现场指导,这是新工厂投产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持有B1商务签证或通过免签计划入境,护照在有效期内,而且与公司的合同条款也清晰明确,在过去这种操作是全球制造业的通行做法,企业常常依赖签证顾问,在模糊的法律定义中“踩线前行”,大家也对此心照不宣,依赖一种默契和默认的宽容。
但现在时代变了,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的特工宣称,这次突袭是长达数月调查的结果,他们的目的是“保护佐治亚州和美国民众的就业机会”,以及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经济体系的完整性”。
执法的矛头不再仅仅对准那些非法越境者,而是精准地转向了法律“灰色地带”中的技术工人,这种执法的尺度被前所未有地收紧,一些人甚至想起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的“移民”政策,这个政策明确要求执法机关完成偷渡客的抓捕配额。
这次行动也被外界质疑与ICE为完成“抓捕配额”有关,这或许是为保护美国人的工作,但是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美国偷渡客的犯罪率其实低于本土居民。
这次事件也暴露了大型跨国项目管理上的一个致命弱点,层层外包导致的责任线名员工的庞大工厂里,项目被分解再分包,一级一级往下,每一层分包都稀释了上一级的管理责任,尤其是对用工资质和签证类型的核验。
当数百名工人被拘留后,就连美国的检察官都公开表示,尚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家承包商雇佣了数百名非法工人这种责任的模糊化,这为执法部门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谁雇佣的谁负责核验?但是最终承担后果的,却是那些身处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们。
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不仅坑了自己人,也让美国本土的工会组织感到愤怒,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的佐治亚州分会主席就公开谴责,这次突袭是带有政治动机的。
他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正为保护劳工权益,反而在工人间制造了巨大的恐慌氛围,可能会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因为他们会因害怕而不敢声张自己的权利,这就好像是一场政治秀。
佐治亚州工厂的事件,影响远远超出了美韩双边关系的范畴,它还引发了一个致命问题,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环境下,美国还会遵循国际规则和商业契约精神吗?这种不安的情绪正在全球投资者中蔓延。
那些同样在美国有大量高科技投资的国家,像日本、德国、荷兰,也都在重视事态的发展,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在美投资的政治风险和合规成本,如果连最亲密的盟友都能遭到如此对待,那么谁又能保证自身的投资是安全的呢?
从长远来看,这种以透支国家信用和法治形象为代价,来敲打盟友和投资者的行为,必然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当一个国家的执法可以强硬,但规则却不再稳定可预期时,资本的避险天性就会被激发。
企业总部、签证顾问与项目总包方之间必须建立共享的人员流动态账,动态更新的“承包商黑白名单”制度,以及引入第三方进行“签证到用工”的穿透式审计都应成为标配,必须确保负责人的原则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