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依托“马铃薯黄金带”优势,依托东西部协作政策红利,从政策资金保障、种业创新、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五方面发力,推动马铃薯产业从“一粒种子”升级为全产业链集群,成为自治区确定的7大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和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京蒙协作及中央彩票公益金5.8亿,实施43个项目;培育希森公司等薯业龙头,年繁育脱毒苗1.5亿株、原原种8亿粒,满足全国1/3用种需求;建成63个千亩种植示范带,通过订单模式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7000元;培育薯都凯达、京一根等“京字号”加工公司,年加工能力超70万吨,产值40亿元;在京设127家门店,2023年以来销售马铃薯类产品超20亿元,累计带动近30万农牧民增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乌兰察布市,一条绵延250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带正在迸发强劲的经济活力。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超400万亩,良种覆盖率高达95%以上,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历经数十年深耕培育,马铃薯产业已成长为年产值70亿元的支柱产业,集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黄金薯链”,正沿着标准化生产、科技化赋能、品牌化运营的发展路径稳步前行,在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内蒙古以京蒙协作为重要抓手,聚焦马铃薯产业链各环节痛点,在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发力,推动马铃薯产业从“单点发展”向“全链协同”方向稳步前行,实现“一粒种子”到“百亿产业”的跨越。
坚持良种筑基,“金种子”结出“好果子”。“好薯先好种”,在马铃薯育种领域,我国第一个马铃薯原种场、第一个种薯脱毒实验、第一个标准脱毒苗组培室,都诞生在我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市平谷区积极引导北京希森马铃薯有限公司落户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希森公司是一家马铃薯繁育推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拥有国内顶级规模的现代化马铃薯组培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已培育出33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特别是在原原种繁育方面,形成年繁育脱毒苗1.5亿株、原原种8亿粒的产能规模,成为全区重要的马铃薯“种子工厂”,能满足全国马铃薯面积三分之一的用种需求。目前,希森系列马铃薯已在全国26个省份落地开花,累计推广种植培养面积达3150万亩。
做优精深加工,“小土豆”长成“大产业”。借助京蒙协作引入加工龙头,推动马铃薯从“原产品销售”向“精深加工”成功转型。凯达恒业在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成立薯都凯达公司,从占地200亩扩至1900亩、建筑面积5万平米增至50万平米,建成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引进休闲薯条、法式薯条生产线,配套淀粉提取、废渣废料回收生物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70万吨,产值40亿元,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成为自治区链主企业;北京老字号京一根落地察右中旗,一期5条5000吨无明矾粉条生产线投产,产品供应海底捞、西贝等头部餐饮,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龙头+村集体+农户”模式,提供400个就业岗位,带动2000余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推动30万亩马铃薯转向深加工,实现“小土豆”到“金豆子”的价值跃升。乌兰察布已建立起涵盖20多类、130余种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年加工能力超100万吨,化工转化率达到80%,精深加工产值占全产业链比重45%,真正的完成“一颗土豆、吃干榨尽”的价值最大化。
擦亮品牌名片,“土产品”变成“香饽饽”。“好土豆非我莫‘薯’”,这句响亮的口号背后,是京蒙两地围绕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的多维发力与深度协作。两地以“消费帮扶增收行动”为重要抓手,以“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牵引,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拓宽销售经营渠道、深化产销对接,助力乌兰察布销售马铃薯类产品超20亿元,成功让北疆土豆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实现了从“土产品”到“香饽饽”的蜕变。在产销对接与渠道拓展上,京蒙两地依托协作平台搭建“田间到餐桌”直达通道:北京农投康安利丰打造鲜切加工中心,将洗净切配的马铃薯直接供应北京各大饭店,实现食材新鲜直达;在北京设置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销售共享前置仓,吸引多家乌兰察布企业入驻,为当地土豆及农畜产品搭建稳定销售前端;持续组织“绿品出塞、年货节、订货会”等系列活动,助力“乌兰察布土豆”进入17家部委及央企,进一步打开高端消费市场,扩大品牌辐射范围。打造内蒙古自治区“蒙” 字标—大草原优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乌兰察布马铃薯赋予更高品质背书。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荣获“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乌兰察布马铃薯”“草原民丰马铃薯”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乌兰察布马铃薯”跻身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构建共享机制,“小收益”汇成“聚宝盆”。马铃薯产业的根基在乡村,活力在农民,创新推出四种利益联结方式,让30万农牧民深度捆绑“黄金薯链”。在商都县希森基地,政府整合8360万元资金建成705座大棚,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希森公司整体承租后交由合作社管理,再分包给脱贫户种植,企业用工吸纳500多人务工,土地流转年增收6万元,村集体年获租金470万元,辐射8个乡镇47个行政村受益。四子王旗建立“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协同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大棚租赁等方式,让小农户融入大生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等服务降低种植风险,实现种植环节收益共享。加工公司通过订单收购、吸纳就业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联系。薯都凯达公司的订单种植亩均利润达1300万元,带动1.1万名农牧民增收。销售环节的电商直播、线下展销拓宽了增收渠道,商都县10家营销协会年带动出售的收益5亿元。
加强产业谋划,引导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全链发展。坚持统筹部署,将马铃薯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引导政策出台、资金支持,同时借助京蒙协作集聚资金、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要素,破解“散、弱、短”难题。加快种业突破,发挥龙头引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种业“芯片”发力,引入希森公司攻克种源难题,培育薯都凯达、京一根带动加工升级,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支撑。
聚焦全链思维,打造品牌赋能,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从“种、产、加、销”全链条发力,推动种植规模化、加工多元化,注重品牌打造与拓宽销售经营渠道,实现“产得出、加得好、卖得俏”。加强“蒙”字标、“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品牌的培育,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
强化联农带农,推动利益共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订单种植带动农户亩均增收,到加工公司提供就业岗位、反哺村集体经济,通过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共享增值收益。(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