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海拔130多米的墩台山,向西瞭望,但见渤海苍莽;脚下,辽宁营口港鲅鱼圈港区舟车来往不息,货品进出繁忙。
40年前,鲅鱼圈港区开工建造,从前的小渔村变身现代化港口,上一年货品吞吐量超越2亿吨,助力营口港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
墩台山山顶,台子山灯塔巍峨屹立,为进出鲅鱼圈港区的船只供给助航服务。塔下,交通运输部北海帆海保证中心营口航标处灯塔工王洪安已在此据守21年,看护灯塔长明,为千万航船指引方向。
“最开端是4人轮班,为了赶快把握灯塔灯器维修保养的专业技能,我主动提出抛弃歇息,跟几位长辈一起值勤。”作为一个外行人,王洪安勤学好问,从学习电路的基础知识起步,逐渐把握了灯器的各项功能参数,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保护和毛病扫除。
“曾经运用的是进口灯器,能耗高、易烧损,夜里值勤不敢合眼,要时间紧盯亮灯状况。”王洪安说,“灯一灭,要么是灯泡烧了,需求当即来替换;要么是港区停电检修,需求紧迫发动备用电源和备用灯。”
“2008年之后换上了国产的旋转灯器,不只功能更安稳,且能感光主动开闭,遇到停电或毛病还能主动敞开备用灯。”设备更先进,王洪安依然不敢粗心粗心,晚上睡觉前定好闹钟,每两个小时起来查看一次。
王洪安在灯塔顶部查看灯器作业状况后,从七层楼高的旋转楼梯走下。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作业之初,虽早有心理上的预备,但环境的艰苦仍是让王洪安吃了一惊。“山上不通自来水,吃水要拿一个容量为10升的塑料桶,从山下背水上来。”王洪安说,“其时上山只要一条石头小路,到了冬季积雪没过膝盖,只能一步步蹚上来。”
现在尽管硬件条件大为改进,修了公路,也通了自来水,但下山买趟菜少说也得个把小时。王洪安干脆一次性备足半个多月的米面,简单保存的萝卜、白菜、马铃薯就是他的主打菜。
到2010年,跟着其他几名灯塔工连续退休,墩台山上就剩下了王洪安一个人。一人一灯一塔,最难熬的仍是孤单。“有时候真实憋不住,就爬上塔顶,朝着大海吼上几喉咙。”
“晚上起来巡查,看着头顶射出的光柱,脚下港区灯火通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结壮和温暖。”王洪安说。
王洪安在擦洗台子山灯塔顶部灯器室玻璃上的尘埃,远处是营口港。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灯塔下的小院里,果树成荫,花草茂盛。山顶上土壤瘠薄,王洪安通过渐渐探索,栽活了13株南果梨、8株枣树、3株李子以及桃杏各4株,还见缝插针种上了月季、百合、美人蕉。在搭档眼中,王洪安不只是一名胜任的灯塔工,仍是一名勤劳的园丁,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四季见景、三季见绿、两季见花、一季见果的花园式灯塔逐渐成形,经常引来游人停步观赏、合影留念,成了墩台山上一道亮丽的景色。